被互联网定义的新场景

  学习有三种途径,一种是读书、一种是请教他人、一种是总结自己。我在尝试用更直观的、视觉化的方式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分享给大家。


  在对“场景”这个词的学习中,给我触动最深的是《场景革命》这本书。

 

视觉笔记课堂


  一、什么是场景?或者说被互联网定义的新场景


  《场景革命》是一本号称只有年轻人看得懂的商业教科书。逻辑思维联合创始人吴声公开如何引爆商业机会的场景方法论,解读共享经济时代现象级产品和指数级估值创设方法!


  书中给场景做出了定义:


  “场景”本是一个影视用语,指在特定时间、空间内发生的行动,或者因人物关系构成的具体画面,是通过人物行动来表现激情的一个个特定过程。从电影角度讲,正是不同的场景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当这个词被应用于互联网领域时,通常表现为场景化的游戏、社交、购物等。


  1. 场景是最真实的以人为中心的体验细节


  上班堵车时打开的喜马拉雅电台、范冰冰和李晨的“我们”、京都哲学之道的雨后樱花飞舞、场景依赖与人,没有人的意识和动作就没有场景。


  2. 场景是一种连接方式


  通过扫二维码实现人与商品的连接、360度全景看房、H5实现了人与app的连接。通过有共同经历的,打动内心的场景,最终实现的一种多维度的连接。


  3. 场景是价值交换方式和新生活方式的表现形态


  在微信公众号里实现阅读价值的期待和满足,进而通过微信支付完成打赏动作,就是一次典型的价值交换场景。在各种直播平台,送游艇送跑车,是价值场景,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崛起。


  4. 场景构成堪比新闻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连接方式。


  例如,钉钉视频会议预约,什么时间、多少人、电话连接、讨论什么议题精确的描述了会议的场景。再比如,悦跑圈,晚上7点,在附近的公园跑步,5.7公里,画了一个没有规则的圆,可以跟圈友PK,打造了一个真实的跑步场景,甚至还会有3维的街景地图。


  由此可见,场景是另外一种与人的沟通,我们有共同的经历和感受,而从中每个人都可以全是出新的价值和情感。


  二、案例是场景学习的剧本


  最近流行的一个词叫“场景化学学习”,这也是一种趋势。如果做为培训管理者,你有接触或者已经在实践场景化学习,那么,你一定会感受到场景化学习和传统培训的差异。


  1. 学习内容的逻辑不同:


  传统学习是以知识为逻辑的。通常的做法是,在课程中穿插案例起到佐证的目的,或者练习的目的,为的是帮助学员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知识。我们都知道,从知道到做到之间是由巨大的鸿沟的。所以,往往培训结束后,无论是业务部门,还是培训管理者,甚至学员本人,都需要画很大的精力推动学习后的转化,而效果却不一定能保障。


  场景化教学,是以工作场景中的问题解决为逻辑的。在培训课堂即学习场景中,最大程度的还原工作场景,训练的就是学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典型场景引发的知识技能,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训练,极大程度的缩小了从学习到行为改变之间的转化衰减。


  2. 学习形式不同:


  传统学习通常以讲师讲授为主,讲师本人既是分享者,又是内容持有者。在传统的课堂上,学员依赖于讲师给出问题解决的套路和方法。为了更好的让学员掌握,讲师会开发很多形式的教学形式,例如:视频、故事、图片、练习、游戏、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等。所有的教学形式中,角色扮演的学习效率是最高的,因为它让学员完成了从知道到做到的尝试。


  场景化学习以学员研讨为主,讲师只是流程的引导者,学员是内容的主体。场景化学习是以实际案例为线索,以学员的充分参与和研讨为主要形式,再基于最佳操作的优化和迭代,让学员共创出问题解决的套路。


  3. 在场景化学习中,案例是最好的剧本


  如果我们用编、导、演来形容内训师的能力维度,那么,案例就是内训师可以产出的最好的剧本。在剧本写作中最重要的就是场景设计,如何更好的描写典型场景,更好的打动观众。而案例本身就是学员实际工作任务中的典型场景,以案例做为载体,可以将事件的内容很好的呈现,可以将学员的参与性更好的调动。


  三、依照场景特性,让案例更价值


  1. 案例要还原场景,更要还原体验


  美国社会学和人类学家Anastasia说,所谓场景化就是把受众带入某种指向性情境,以利于其对于特定事件的心智、情感和体验的积极储备。在场景化情境中,人们更容易激发参与行为和更容易进入深度思考。


  “梦幻西游“、”红警“、”仙剑奇侠“、“王者荣耀”、“虚拟人生“、“旅行青蛙“等诸多游戏能够使人”上瘾“,就是因为让受众体验到连贯的场景,体验之后产生依赖。


  案例不仅还原场景中事件的经过,还要还原场景中人的体验和感受,还原冲突是如何逐步得到解决的,这是让案例更能跟受众连接的出发点。


  2. 案例连接学习场景和工作场景


  做为培训管理者,我们经常收到业务部门的挑战,“这个课程讲的案例离我们行业太远了“、“道理很有用,可是怎么落地呢”、“课程中能不能多讲些案例”。成人学习原理中有很重要的一条是自主性,成人首先需要知道为什么学,能解决什么问题,才能激发更多的学习动机。而解决自主性的最佳途径就是“相关性”。


  因此,案例开发是否跟受众的工作人物有最大程度的相关性,极大程度的决定了案例的有效性。这也是为什么案例开发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做工作任务分析。


  3. 以故事的结构来撰写案例


  案例的结构除了新闻事件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连接方式,用STAR的思路来描述,更多的对过去的行为做挖掘。


  Situation(情境、背景):事件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Task(目标、任务):需要完成怎样的任务


  Action(行动):针对这样的情况,做了什么行动


  Result(结果、教训):结果怎样,学习到什么


  STAR之所以被我们常用于招聘的工具,也是因为这个模型本身就是对于关键事件的描述。用这个逻辑进行案例的编写,可以增加场景的故事性,可以增加受众的体验感,增加案例的有效性。

上一篇:43个“绩效改进”超实用策略 下一篇:一个人如何做到自律?我有五个应用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