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培训课堂现场的组织与掌控?

  在培训当中,课堂的组织和纪律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培训的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培训课堂现场的组织和掌控。

 

  主动营造合适的课堂氛围

 

  所谓氛围,根据百度词条的相关解释,指“围绕或归属于某一特定根源的有特色的高度个体化的气氛”。并且“氛围是一种人群营造的环境,是一段时间或较长时间内比较稳定的状态,气氛是一时的,是在一个空间的一个群体间的互动情况”。

 

  由此迁移到培训实践中并进行观照课堂氛围,可以这样定义:由培训师与学员之间通过相互互动形成的、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又彼此融汇交互的气氛,最终营造出的一种学习环境。

 

  培训师作为一堂培训课程的主导者,理所应当承担营造课堂氛围的职责,并且要发挥主导的作用。与此同时,更需要调动学员积极参与并且融入课堂氛围中来。为什么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再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都是指环境对人的影响和作用,课堂氛围就是一个小的、特定的环境。

 

  其次,培训师的态度意图、情感情绪、观点看法及言行举止等,是影响课堂氛围走向的基调和基础。

 

  最后,学员作为课堂现场的主体,不但人数众多,而且年龄、学历、职位、工作经验、生活经历、成长过程等背景各不相同,现场的言行举止表现也各有差异。若培训师不积极发挥其主动引导的作用,很有可能会让培训课堂现场陷入“布朗运动(微小粒子表现出的无规则运动)”的状态。

 

  为此,培训师不但要主动引导并营造课堂氛围,而且还要围绕课程培训的目的和目标,并以此为参考尺度,营造总体趋向于“交流学习、互动分享、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积极向上、充满善意、相伴成长”的课堂氛围,以期让学员通过培训而有所得、有所动、有所悟。

 

  需要指出,具体到每一堂培训课程,课堂氛围在上述总体方向的指引下,还会有更加具体的情形或状态。所谓“合适的”,指该课堂氛围应该和课程主题、课程的具体内容、学员对象背景及学员现场表现等要素相契合。

 

  而从课程内容的大致类别和学员学习的认知感受两个维度综合考量,一堂培训课程的氛围可以笼统地划分为理性的和感性的。

 

  比如,这些内容,概念的、判断的、推理的、思辨的、分析的、概括的、归纳的、总结的等,给学员的认知感受就是理性的,而具象的、类比的、体验的、过程的、场景的、描述的、演绎的、延展的等内容,给学员的认知的感受就是感性的。

 

  问题在于,如果单纯理性,会让人觉得过于冷静,甚至陷入沉闷单调、枯燥乏味的境地。反之,如果单纯一味感性,也可能会让人感到某些表面热闹的同时,陷入浮华空洞、躁动无聊的泥沼。

 

  所以,对培训师来说,就务必将理性内容和感性内容通过有效的手段进行交互融合,让课堂氛围总体上能够“理性中有感性,感性中有理性”。

 

  影响课堂氛围与进程的要素

 

  影响课堂氛围的要素

 

  除了上述因为课程内容和学员学习认知感受两个因素的作用,会奠定课堂氛围的总体趋势外,真正作用于课堂氛围的因素还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培训教室的外部环境。包括教室的整体布局,桌椅的摆放、温度、灯光、音响、投影等设施设备等。

 

  从一定程度上说,这方面的因素不受培训师掌控。但是,作为培训师仍然需要关注到这些因素可能对课堂氛围造成的影响,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规避其负面的干扰。

 

  二是培训课程的组织。包括培训通知及相关要求,学员的交通、住宿、膳食安排等。

 

  同样,培训师在这方面的能动空间也非常有限,但是,基于课程目的和目标而需要学员携带的学习工具(比如笔记本电脑)和着装要求等,培训师仍然有责任和义务予以提醒或直接要求,以避免课程进程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状况而影响课堂氛围。

 

  三是在课堂氛围营造中扮演主导角色的培训师和助教。如前所述,培训师的态度意愿、观点看法及言行举止会奠定课堂氛围的基调和底色,这就要求培训师携同助教必须在上述态度意愿、言行举止等方面率先做出正向的表率,从而奠定积极向上、热情有度、友好尊重的课堂氛围基础。

 

  四是课堂现场的主体。由于学员的背景、学习动机和学习心态都不同,所以,不同的学员会对培训课程有不同的期待和感受,产生不同的预判。

 

  虽然学员的任何一种预判都没有绝对的正确或错误,但是,基于预判所衍生出来的情绪状态、认知水平乃至最终呈现的言行举止,会对课堂氛围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对此,建议培训师在培训课程开始时,就要特别关注学员的言行表现,及时捕捉、发现有着正向、积极表现的学员,并主动给予赞赏和鼓励的反馈,从而增进这一类学员的正向影响力,扩大影响范围,为营造合适的、良好的课堂氛围夯实基础。

 

  与此同时,也要密切关注部分呈现负面、消极状态的学员,并在合适的时机中,尽量探寻到其背后的真实原因,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总之,课堂氛围的营造,同样需要培训师具备高度的职业使命和责任感,定位好自己的角色,以向学员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为方向,才有可能调动各方面因素,为营造合适、良好的课堂氛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影响课堂进程的要素

 

  很多培训师在实践中都有体会,前面介绍的课堂氛围是保证一堂培训课程顺利推进的基础,但是,如何更加有效地把握课堂进程,亦是培训师职责要义之一。所以,作为培训师,有必要了解并把握影响课堂进程的相关要素。

 

  总体来说,影响课堂进程的要素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人的要素,包括培训师和学员。

 

  其中培训师整体呈现出来的精、气、神的水平和状态是决定性的因素。

 

  因为精、气、神是培训师自身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的最终呈现窗口,也就是说,学员会据此对培训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做出大致的判断,而这种判断又影响着学员对培训师的信任水平和信赖程度。

 

  只有在赢得学员基本信任和信赖的基础上,培训师在后续课程进程中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实施的引导才能发挥作用,产生正向的牵引效果。

 

  在上述前提下,我们还需要关注学员。尤其要关注学员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及学习兴趣。

 

  很多培训师可能会觉得纳闷:学员的这些东西,培训师怎么来关注呢?即便关注了,我能够改变吗?至于学员的学习态度,其实,只要培训师留意,再稍微多用点心思,也同样可以获得一些信息,然后据此做出及时的回应,甚至提出调整和改善的建议。

 

  因为,态度最终是由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具体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我们观察发现,有的学员呈现出积极、良好的态度时,可以而且也有必要给予正向的反馈与回应,以帮助学员强化和巩固,这方面比较简单。

 

  相对有些困难的是,个别呈现消极态度的学员,培训师该如何进行有效引导?一般来说,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做法。

 

  一是请学员帮忙,侧面了解真实情况。指培训师向其他有相对积极表现的学员询问,了解造成某学员呈现消极状态的具体原因,是课程主题设置的问题?还是学员自己工作岗位上的事情?抑或是学员个人生活上的事情?又或者是培训师某些不当言行造成的?

 

  二是寻找合适的机会,主动询问当事学员。采用这一做法的前提是,培训师一定不能有质疑、批评的语气,而是要充分调动同理心,以关怀、善意的语气向学员询问,已达成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了解、掌握必要的信息。

 

  比如,我们不建议以以下方式询问学员。

 

  “×××,为什么你看起来有点郁郁寡欢,好像不太高兴的样子?……”

 

  较为合适、恰当的询问方式如下。

 

  “×××,刚才我注意到你在处理一些事情,似乎碰到一些困难,不知是否有可以帮到你的地方?……”

 

  又或者,“×××,很高兴有机会我们彼此认识,请问你目前所从事的岗位工作,具体负责哪些主要事务?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有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

 

  三是在课堂现场释放善意,向学员参加培训所要克服的困难和障碍予以充分的肯定,同时,对学员因为参加培训可能对工作或生活造成的不便表示认同和理解。

 

  经由上述的做法,相信可以消除学员对培训师产生的一些不必要或不太准确的判断,从而及时屏蔽学员可能产生的一些猜疑。

 

  与此同时,也能了解和掌握学员消极态度的具体原因,如果培训师能够向学员提供帮助,要主动施予援手,倘若是培训师不方便或力所不及,可以向学员表达善意,并尽量理解、包容学员。

 

  第二类是事的要素。包括课程推进的过程和节奏、培训手段和方法及培训形式与气氛。应该说,对这类要素的把控和调整,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取决于培训师自身的学识水平、专业技能及专业素养,这需要培训师加强日常历练。

 

  第三类是物的要素。它同样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课堂进程,主要包括场地和设备、教材和教学工具及其他一些课堂现场环境的因素。要想减少这类要素对课堂进程的负面影响,甚至消除,唯一的改善思路和办法就是培训师要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做到在每次课程实施之前的认真检查、提前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善。

 

  掌控课堂不能忽视“内功”

 

  通过“影响课堂进程的要素”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无论是人的要素,还是事和物的要素,最终都会回归到培训师的职业使命和职责,及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基本点上。

 

  也就是说,课堂进程的组织与掌控终究取决于课堂现场主导者的培训师的努力与改善。

 

  所以,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培训师在组织掌控课堂进程的过程中,到底可以运用到哪些技法?不断改善的路径有哪些?

 

  总体的来说,技法包括想法、看法、说法和做法。其中想法和看法属于内在的、隐藏的、不可见的,说法和做法属于外在的、显现的、可见的。

 

  先说内在的、隐藏的、不可见的想法和看法,就是培训师自身对职业培训的理念认知,并在认知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学习积累和实践历练过程所沉淀下来的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有关培训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架构,在深度、广度和高度等不同层次上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并在此基础上,经由培训师自主思考而形成的观点、见解和实践技能的操作思路、方法等。

 

  二是有关成人学员学习动机和学习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由此会形成培训师对不同行业、职业、年龄、地域等不同学员人群的认知和基本判断,包括学习态度、行为模式,对新知识、新理念、新技能等所具有的接受与领悟能力等。

 

  三是有关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对职业培训的认识水平、组织水平及考核、评估要求等要素的摸索与总结。

 

  四是有关当下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及国际环境等要素影响下的宏观环境的认知和判断。

 

  以上四个方面最终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地影响培训师的想法和看法,并且经由培训师的说法和做法表现出来。

 

  其中说法指培训师在课程内容演绎过程中的外在表现。

 

  做法细分又包括听法、手法、眼法、身法和步法等。这都属于培训师在实施培训过程中所运用的技能、技巧,需要培训师通过自主、自觉地依照相关规范进行反复实践和训练习得而成。

 

  值得我们注意和警醒,很多培训师会在外在的、显现的、可见的说法和做法上孜孜以求,以图能够更加娴熟地掌握并运用这些技能、技巧。

 

  表面上看不但无可厚非,甚至是正确的、合适的。可问题在于这些技能、技巧的东西都有非常强烈的工具(为达到、完成或促进某一事物的手段)特性,工具本身最大的价值在于帮助人们基于某一目的和目标,在完成相关事情的过程中提供便利,提高效率而已。

 

  所以,如何调整好工具与事情或事物本身的价值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值得培训师深思的问题。否则,就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很多培训师在课堂现场非常娴熟地运用着各种各样的培训方法与技巧,但是,最终学员并不满意,而且培训师自己也总是纳闷,“我不可谓不努力,为什么结果这么糟糕?”

 

  要知道,职业培训有其内在价值方向和目标,即学员借由培训的过程,触发其产生自主的思考与判断,最终驱动其行为实践,并指引其通过行为改善而提升工作绩效。

 

  简单地说,工具(方法、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工具最终用来完成什么事情,为什么要完成这样的事情,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在刀用于砍柴的前提下,刀的快慢才能彰显其正向价值。如果有人用刀来杀人,不磨也罢。

上一篇:建构主义”新说——从脑神经科学角度理解学习的“建构”本质 下一篇:现代学习内容评估的四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