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卓越绩效的实现成为必然?
2018-12-25 11:59:16 作者:曹旭东 浏览次数:79
德鲁克在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中提出“目标管理”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只有先设定好了目标,才能确认每个人的工作。因此,制定目标应该是一项严谨、复杂、专业性强的管理工作。然而,很多企业在设定目标的过程中,却采取了更加“变通”或“高效”的做法。比如,有的企业领导者是集权式的风格,将本年度的目标乘以一定的倍数就得到了下年度的目标,然后强势地分配到部门或员工,这种方式简单而粗暴,容易招致下属的不满和抱怨,但效率较高;还有的企业领导者是相对民主式的风格,先让下属提报目标,然后进行累加汇总,也很容易明确下年度的目标,这样皆大欢喜,看似在一片和谐的氛围中达成了共识。在年终盘点总结时,年初制定的目标往往达成率较低,结果差强人意,使目标就像那空中楼阁,看似宏伟壮观,但实际上可望不可即。不管用什么方式去制定目标,领导和员工是否认真思考过以下几个问题?
答案不言而喻,现实的状况往往是制定目标较随意,或者不够明确、不能量化;目标的分解缺乏客观科学的方法。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缺乏细致周密的策略研讨,行动计划操作性也不强,也没有盘算过具体需要多少资源,这些因素才是真正导致目标最终无法实现的关键。为了模拟现实工作中决策、目标计划制定的难点和问题,《思力佳探险队?》这门体验课程为学员设定了攀登珠穆朗玛峰这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目标,各团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有限资源(现金)购买登山所需要的氧气和设备,讨论小组目标和实现的策略(登山路线),并且在登山途中克服种种危险和障碍,有效地使用资源,最终安全返回。
活动体验结束后,每个团队将会反思,对登山成绩满意吗?在登山途中有哪些得失?成功和失败因素分别有哪些?攀登珠峰就好比现实工作中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和引导,帮助学员改变观念,重塑信心,意识到只要将目标做好分解、寻找合适的途径或策略、匹配相应的资源、做好风险预防和管控,即使是再有挑战的目标依然可以实现,这套系统、科学的思维流程就是使卓越绩效达成的制胜武器。
态度决定高度,从某种程度上讲,抱着怎样的心态去工作,将会对最终的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比如,有的员工追求中庸之道,得过且过;而有的员工追求刺激和挑战性的任务目标,以世界级的标准要求自己。因此,要实现高绩效的目标,必须具备追求卓越的态度。
基于卓越的心态广泛地收集与目标、任务相关的有用信息。在活动体验中信息主要是指角色职责分工、天气变化、资源消耗等,现实工作中要从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内部利益相关方等渠道收集信息。
然后制定一个符合SMART原则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仅仅是一种设想,还需要经过反复的论证。论证的过程包括采用科学的方法工具对目标进行分解,然后进行策略研讨(登山路线),从资源(现金、设备、氧气)、风险(途中的危险和未知区域)两个方面对策略的可行性、经济性进行分析,选择最佳的方案,最后进行目标的确认或优化。
将目标的论证结果转化为可操作、执行的具体行动计划,发挥团队的协作和领导力,高效执行,最终实现最佳结果。
以上的流程展示了卓越绩效实现的过程,但这个模式还需要两个机制作为保障。一是过程管理体系,就是在执行过程的关键节点进行检查,保持优点,改进不足,及时纠偏。具体的检查形式有年度/季度/月度例会,周总结会、日清表等,或者是某个项目的关键里程碑。二是考核激励机制,在确认目标时要同时匹配相应的激励机制,如达成目标、超额目标、未完成目标分别如何兑现激励,并落实到年度/季度/月度的绩效考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