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的本质

作为一名人缘爆棚的培训师,我经常会遇到以下问题:我不够瘦怎么办?太忙没时间学习怎么办?孩子不乖怎么办?同事沟通不顺畅怎么办……

 

一开始停留在对方吐槽我附和的阶段,这段时间,我结合了培训,深度思考了这件事。

 

刚入行的时候,看到来听课的人不带笔,我会觉得他们态度不好,看到培训期间玩手机的,我会像班主任一样瞪他,看到报名不来培训的,我会觉得他不爱学习……总之,这次培训内容多好呀,他们竟然如此不爱学习,真是没有天理。

 

这么多年过去了,学员在我的“谆谆教导”下,依然佛系,而我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

 

其实,不论是吐槽的问题也好,还是培训的问题也好,都围绕一个核心,即“改变”。当你对事情的预期和现实不相符的时候,改变就开始了,是改变预期还是改变现实?通常我们都会选后者;当对一个人的预期和他的实际行为不相符的时候,改变又开始了,是改变预期还是改变对方?通常我们会选改变对方,我对学员的“谆谆教导”,朋友的吐槽,都隐含着这个意思,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罢了。

 

然鹅,改变这么容易发生吗?

改变其实很难,因为以下两个原因:

 

1.改变的生理障碍——大脑的特点

 

大脑重量仅占身体的2%,但能量消耗却高达20%。所以大脑时刻都在做节约能量的事情,它要把不必要的消耗积累起来,用来应对突然情况,把能量用到刀尖上。而像学习、改变这些事情,大脑本身是擅长的,所以,大脑天生不爱学习。

 

 

2.改变的心理障碍——心理舒适区

 

①心理舒适区并不意味着舒适。对普通人而言,外面的环境肯定比监狱舒适,但对于《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布而言,完全相反,他用尽一切办法就为了把自己留在监狱,最后还是失败了,只能出狱。但出狱不久,就选择了自杀,因为他对监狱太熟悉了,而对外面,完全陌生,没有安全感。

 

②当然心理舒适区也不一定意味着熟悉的环境。很多时候,当我们遇到压力挫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换个环境,比如跳槽、分手、离婚等。

 

③心理舒适区其实是应对方式的熟悉,常见的应对方式有六种,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每种应对方式下都有两种解读,一种是行为上的,一种是情绪上的。

 

从心理舒适区角度来解读学习,就会发现,在长期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职场人,“学习”对他们而言是心理舒适区,还是更为痛苦的体验?如果是痛苦的体验,本身就没必要重复苦难呀,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当你了解了以上两点,在回过头看下培训,你就知道这事天然存在难点,不是学员不努力,不是学员不爱学习,实在是培训要对抗人性呀,对抗人的本能呀!你听说过要做事要顺应人性,你见过违背人性能成功的案例吗?

这种情况下,如何开展一场有效的培训呢?

 

四步解锁行为改变

 

哈佛大学研究成人发展的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发明了一个工具—心理免疫的X光片。

 

1.你的改变目标

 

目标聚焦在行为改变上。对培训而言,首先学员要有通过培训改变的意愿,并有明确的想要通过培训达成的目标,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培训课前,需要学员明确使用场景的原因,当通点足够聚焦,足够具体的时候,才有开始的动力和后期的反馈。

 

2.你正在做的跟改变相反的行为

 

目前正在做的哪些事情是和期望改变的行为相冲突的,并将它们具体化。

 

3.这些相反的行为背后的好处

 

如果做了改变的行为,可能发生的糟糕事情是什么,通过这个句式来挖掘背后的好处。任何一种行为的存在都有潜在的好处,只有看见还是看不见的区别,比如吃得多长胖,这个好处可能是通过吃东西的快乐来对抗工作产生的焦虑。

 

4.这些好处成立的重大假设

 

假设相当于信念,或者说自己认为的真理,所有的行为都是在这个的指引下展开的,又可以叫原则,这是人和人差别最大的地方。

 

改变从来不是易事,特别是想通过培训实现某种改变时,当内心的“假设”被看见,就有了动摇它的可能,这个假设就是潜意识,荣格说“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能够进入你的意识的时候,它就是你的命运”。

上一篇:疫情下,企业人才发展的变革与创新——当学习技术遇上设计思维 下一篇:如何轻松成为一名好讲师?学会3板斧、5项技能、6个口诀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