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课程体系梳理模型(How)
课程体系梳理的复杂度取决于企业对课程体系项目的收益定位,常见2种梳理模式。第一种,保证员工任职能力的匹配,依照工作内容先后、难易程度及员工学习偏好进行课程体系梳理(横切、纵切均可);第二种,将员工的培训与员工的任职资格、晋升进行匹配,员工满足工作需要的同时,为其实现职业规划提供支持和帮助(更适合于纵切的课程体系)。
下面以第一种模式、纵切、以某一关键岗位开发课程体系为例,介绍课程体系的梳理方法。(第二种模式可参考《疫情下,企业人才发展的变革与创新》一文)

图二:课程体系搭建模型
以上是课程体系梳理模型,可以看出,在企业一旦关键岗位确定了,就需要对岗位性质进行判断,通常把岗位分成两大类。
第一类,操作型或者专业技术性为主的岗位,包括培训管理(专业管理岗位),销售(专业销售技术),一线生产线上的操作工人,项目经理等。
这一类岗位,通常用工作任务为主,核心能力分析为辅(若有),来提炼课程体系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
如何提取课程体系内容:在这个方法中,我们首先通过DACUM工作任务分析法,来分解这个岗位或者岗位序列的职责、任务都有哪些;分解结束后我们要判断出哪些是我们的关键任务,我们会用一种工具fides来判断;关键任务选择完毕后,我们就要对任务进行知识、技能、态度的提炼,也就是完成这样的任务我们大概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态度。
第二类,是以领导或管理这种通用能力为主的岗位,通常这种岗位的层级较高。
我们采用核心能力分析为主,DACUM工作任务分析为辅方式,提炼建课程体系需要的要素知识、技能、态度。
如何提取课程体系内容:这种情况下首先解读我们的核心能力,通常情况下我们应该有核心能力模型,或者有对标公司的核心能力模型,帮助我们解读核心能力;解读完核心能力模型后,我们再把能力与知识、技能、态度对应起来。也就是要体现这种能力,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态度。
以上我们一旦提炼完知识、技能和态度,接下来要转化成学习目标。
这里的学习目标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呢?
我们的模型前半部分都是对我们在工作过程当中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具备的能力标准做的分析,后面的课程体系是要我们把它迁移到学习场景当中,这种迁移我们中间就要有链接的纽带,这个纽带就是我们学习的目标。我们要把我们提炼的知识、技能、态度转化成我们学习场景中希望学员能够达成的学习目标即学员应该知道什么,应该会什么,应该具备什么样态度。
一旦确定了学习的目标,我们就要考虑用什么样学习的课程主题来实现这个学习目标,这个学习主题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效果最好,学习主题下面设立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来实现这个主题,用什么样的评估方法来评价我们的学习目标它达成了。这都是课程体系设计的关键要素。最后,我们再确定课程的时长,我们的学习资源到底从哪里来,这样课程体系就梳理完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