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师成长|培训“江湖”的职业出路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培训师和培训管理者的培训行业也是一个“江湖”。身处于这样一个混沌的“江湖”,我们应当如何做才能辨明的方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混乱的原因。一旦原因清楚了,方向自然就清晰了。

 

 

  作为一个“江湖”,培训行业没有清晰的自我界定引发了目前的混乱状况。培训行业需要与教育、演讲行业划清界限。培训是Know How,教育是Know Why:培训侧重于对成人的技能训练,教育偏向于青少年的素质养成。美国大约经历了30年的时间,才大致区分开培训和教育的不同。相对而言,培训行业更加注重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和成人学习心理的应用,而教育行业更加偏重于老师的渊博知识、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培训也不同于演讲。在美国,培训和演讲是两个不同的行业,这两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有着不同的商业运作模式。培训行业的专业组织是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ASTD)。演讲行业的专业组织是全国演讲家协会(National SpeakerAssociation,NSA)。培训偏重训练(drill),是双向沟通模式,强调以学员为中心,所有的努力是为了让学员获得胜任工作所需的技能,听众数量通常在30人以下。而演讲注重“秀”(show),大多是单向沟通模式,以表演者为中心,听众通常在50人以上,演讲者通过自身的精彩表演来“娱乐”听众,让听众在理念和态度上发生转变。国内把“演讲者”混为“培训师”的案例很多,例如刘一秒、陈安之等,按照美国同行的标准,他们是演讲者而不是培训师,当听众对演讲者赋予了培训师的期望时,失望就在所难免了。

 

  与美国类似,培训师的职业成长路径造成了培训师的“良莠不齐”(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引发了目前的混乱状况。在培训这个“江湖”里,国内外培训师的发展路径大致经历“梦想者”--“跋涉者”--“逼上梁山者”--“高手” --“高高手”五个阶段。

 

  路径一:梦想者

 

  “梦想者”拥有成为一名职业培训师的梦想,但因为经验技能不足和缺乏自信,他们很少进行真正的培训,通常在小的社区或团体里做一些讲演。“跋涉者”不仅严肃的考虑如何加入到培训师这一行列中,而且正在力图做一些事情来实现成为一名培训师的目标。他们购买与培训有关的书籍,参加相关的培训,加入相关的组织,订阅培训或人力资源杂志。他们研究业内最佳操作模式、在岗位上时时刻刻积累培训素材和经验,并在家人和朋友中不停的练习和锤炼他们的技能。

 

  路径二:逼上梁山者

 

  “逼上梁山者”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声音告诉他们必须要成为培训师并且要在这个行业取得成功。他们是“赌徒”:目标明确,不达目标誓不罢休,不管可能发生任何事情;他们不仅意志坚定,脸皮也厚。他们能够接受批评和刻薄的反馈。他们通常有一个商业计划并且向行业中最出色的培训师学习。但他们并不模仿他人。他们吸收和改进他们的讲演技巧并于自己的性格和独特的交流方式结合。“逼上梁山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能够转变为报酬丰厚的培训师(“高手”)。

 

  路径三:高手

 

  “高手”有着良好的社会网络和经过多年建立起来的声誉。他们从回头客那里不断地得到新的生意。他们经常被会议的组织者邀请发表演讲或进行培训并付给很好的报酬。“高高手”是他们所在的独特领域的明星,所得到的报酬非常高。在较低的一端,“高高手”们是受到尊敬的作者和专家,也许是大学教授或企业所有者。在较高的一端,他们是富兰克林∙柯维(Dr. Franklin Covey)、柯克帕特里克(Dr. Kirkpatrick)、唐尼罗宾斯(Tony Robbins)等特定领域的大师。

 

  路径四:高高手

 

  “高高手”们通常都有里程碑式的理论或书籍和版权课程进行推广。

 

  每一位培训管理者都希望采购“高手”或“高高手”的课程,但由于某些培训师还未成长到位,造成了与理想期望的落差。但也应当看到,不论是在国内外,培训师们都需要一定的周期和相对宽容一些的环境来完成其职业成长,在这点上,无论是培训师还是培训管理者都应当有客观理性的认识。

 

 

  除了以上两大原因,行业协会的缺位、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社会信用机制的缺失和培训师创新能力偏弱也造成了目前行业内鱼龙混杂和产品严重同质化现象的发生。通常创造出来一门版权课程需要承担三个方面的风险:产品研发的成本、客户接受的风险和被他人快速复制的风险。在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乏力,社会信用机制缺失,行业协会监管不存在的情况下,很难防范以上三种风险。这也是为什么在过去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内培训行业没有根本性的创新产生,也没有在国际上能够独树一帜的大师出现的重要原因。

上一篇:深入解读:持续学习模型 下一篇:培训:内容为王的时代已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