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网红“流浪大师”引发的思考

  前段时间网络上突然冒出一位网红“流浪大师”,此人是何许人也?为什么“大师”要流浪街头?为什么一个流浪汉会获得如此多的关注?

 

  于是,出于本能的好奇心,浏览了相关的网页和视频;才知道这位流浪汉跟我们往常印象当中的流浪汉很不一样,以往在我们印象中的流浪汉大多神志不清,失魂落魄,口齿不清的;但他不是,他是一位有着大学学历,被“病退”26年的前公务员,拒绝援助,爱读书,对国学颇有研究,而且非常善谈又有环保意识的流浪汉。

 

  因为“大师”的与众不同,在当今的网红经济时代,具备了足够的网络炒作条件,也因此,引起了各大网络媒体、网络直播人士或微商们热炒,以及爱猎奇的广大吃瓜观众们持续关注。

 

  我们来简单看一下,“流浪大师”走红的大致过程。首先,一位在抖音的博士生出于猎奇,为了博取流量,拍摄并发布了“流浪大师”的第一个视频,在短短的时间内,视频在抖音上点击量持续暴增;接着,有着敏锐嗅觉的各网络媒体,迅速跟进报道,制作热炒话题,关于“流浪大师”新闻和视频频频出现在各大网络平台;紧接着,广大吃瓜观众也是出于猎奇点击浏览,之后,各网络平台持续挖掘“流浪大师”的背景:大学学历、公务员、爱研究国学、有环保意识,并不断制造新话题,围观的吃瓜观众们也持续关注这位“流浪大师”。

 

  通过这一网红事件,对于我们企业的内部培训师或培训管理者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经常我都能听到身边的内训师的吐槽,说培训不好做,明明培训课程内容干货很多,老师备课很辛苦,在台上也讲得很卖力,最初学员们注意力还能集中,但随着培训的进行,玩手机的,聊天的,睡觉的,早退的仍然还是会出现。老师们的热情和自信心也是备受打击。

 

  作为企业的培训师或培训管理者,我们应该如何才能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并能让学员能持续的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呢?

 

  其实,刚才提到的“流浪大师”的案例,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流浪大师”之所以能受到关注,是因为他的真实背景和流浪汉的身份与我们以往印象当中的流浪汉形象反差极大,具备炒作条件,从而激发各大媒体的炒作热情,也激发了广大吃瓜观众们强烈的好奇心。这一事件就告诉我们,成人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是要有动机激发的,而这里的动机就是人们的猎奇心理及求知欲,或是获得流量与关注。

 

  因此,如果我们要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就必须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那我们应该如何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呢?

 

  关于如何激发学习动机,其实在国外已有众多研究及理论,这其中,获得业界认可及广泛运用的一个理论模型就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约翰·M·凯勒(John M Keller)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ARCS模型。

 

  所谓ARCS模型,它是由Attention(注意)、 Relevance(关联)、Confidence(信心)和Satisfaction(满意)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的缩写而成。接下来,我们对ARCS模型的四个要素进行简要解读:

 

  要素一:Attention(注意)

 

  即吸引和维持注意力。吸引注意是培训师在课堂培训时,特别是在课程开始时,需要我们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好的引起注意的方式将能有效收拢学员分散的注意力,并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内容上;吸引及维持学员注意力有三种策略:

 

  1.唤起感知:就是通过使用新颖、新奇的事物及情境事件,或者是一些不一致的或矛盾冲突的事件及情境来刺激学员的知觉,以激发学员的兴趣,它可以是图片,音乐,视频,案例,互动游戏等。

 

  例如:做生产安全意识培训时,我们可以在开始时先播放一段不注意安全而发生意外的视频,以刺激学员的知觉,吸引学员的注意力。

 

  2.唤起探知:通过使用有挑战性的提问,或者让学员提出疑问,来激发学员的探究行为。

 

  例如:当我们在讲有效沟通课程的沟通流程知识点时,我们可以提问:大家知不知道一个完整的沟通流程包括那些环节?

 

  3.变换节奏:通过变化各种教学要素或方式来维持学员的兴趣及注意力。

 

  例如:当我们在讲有效沟通课程时,我们可以每间隔一段时间,变换不同的教学方式,如视频案例,小组讨论,演示,情境模拟等。

 

  要素二:Relevance(关联)

 

  即是培训师的教学要与学员的个人需求、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相关联起来。当学员发现所学的内容与自身的需求或利益有关联时,学员才可能有兴趣继续学习下去。因此,在开展培训活动前,我们有必要做好针对参训学员的相关需求调查及背景分析,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课堂培训可以通过以下两种策略与学员建立关联:

 

  1.价值关联:即根据WIIFM(What’sin it for me?)法则,在培训前或开始时,明显指出“参加这个培训对我有什么好处?我能从培训当中学到什么与我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培训开始时,培训师向学员介绍本次培训的学习收益,如课堂结束后的学员将收获的具体产出成果。

 

  2.经验关联:即在培训开始前,培训师或培训管理者需要对学员的已有知识和技能,学力水平等进行调查分析,并将培训课程的学习内容与学员已有的经验进行关联。

 

  例如:当我们在讲有效沟通的倾听技巧内容时,我们先可以问学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误解别人说的话的经历?是什么原因造成误解的?”

 

  要素三:Confidence(信心)

 

  即通过各种方式或方法来增强学员们对学习的自信心,维持学员们对完成学习任务的成功渴望。要增加并维持学员的信心,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策略来实现:

 

  1.明确学习要求:即培训师要面向学员明确表述学习目标与要求,同时要为学员提供自我评价工具并解释表现评价标准,便于学员便捷对照,并引导学员客观分析他的学习准备状态,让学员对学习形成清晰的积极预期。

 

  例如:在公司内开展Excel应用的培训,学员掌握Excel的水平不一,因此,在培训前应做内容难易度的区分,并确定不同层级的学习目标与要求,同时,对学员能力水平进行培训前测,学员则根据测评得出的结果报告,选择参加相对应水平层级的培训班。

 

  2.允许自定学习步调:即培训师可为学员学习提供适当的支持,以允许学员在培训管理者可控的范围内的自主规划与调控自我的学习过程。同时,在学员遇到困难时,给予学员相应的学习支持。

 

  例如:在公司内开展Excel应用的培训时,培训师讲授了相关重点知识点及操作步骤后,可给学员安排相关的实操作业,学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边操作练习,边理解知识难点,同时,培训师可在一旁巡视,在学员有困惑时,给予指导。

 

  3.提供成功机会:即基于培训前的需求调查基础上,培训师应开发难易程度适当的内容,及设计由易到难的安排学习内容,使学员可以通过自己的一定努力,一步一步可以达成学习目标,这样学员就会逐渐累积成功体验,以维持学员对学习的自信。

 

  要素四:Satisfaction(满意)

 

  即给予学员创造可及时应用自己所学知识的情境,同时,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员正向的反馈,并在学习结束后,学员能获得积极的学习成果以及得到公正的评价与认可,那么学员就比较容易获得学习上的满足感。因此,提升学员的学习满意度,培训师可运用如下策略:

 

  1.提供应用机会:即给学员创造应用所习得知识或技能的情境,学员通过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并由此受到激励。

 

  例如:在做技能类培训时,可以在课堂上设置相应的情境模拟操作或演练等。

 

  2.重视积极成果评价:即培训师要对学员的现场学习成果给予及时的正面反馈,给予表扬、激励等强化手段,以提升学员的成就感,维持后继的学习动机。

 

  例如:对课堂中表现优胜的小组或学员,给予现场表扬,并发放实物奖励:如书籍、小饰品等,做到即时激励,强化学员积极正面的表现。

 

  总得来说,根据ARCS模型中的四大要素,灵活运用其中的动机激发策略,对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并维持学员对学习的热情,进而提升学习效果,是非常有效且实用的。

上一篇:从“培训管理者”升级“绩效改进顾问”,超越培训 下一篇:柯式四级评估正确的打开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