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赢家的方法,浅聊底层逻辑!

  1、元素周期表

 

  中世纪的欧洲,炼金师无论他们做了多少的试验,最终他们也无法炼出金子。因为他们不懂化学。等化学学科渐渐丰满,人类才能组合出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材料,才会有塑料、铝器、汽油。而化学也有瓶颈,直到门捷列夫排出化学元素表,人类才看清楚更深一层的规律。于是才有了 Nuclear,有了核能和原子弹。2007 年科学家第一次用激光照射纯汞,剥掉了一个中子,获得了金原子。但是,原子物理仍不是最终极的科学。在原子之下,还有夸克。如果能了解夸克的奥秘,就能象小说《三体》一样,制造出无敌的战舰“水滴”,依靠夸克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力,其外壳的强度,将是现在所有材料的100000 倍,完全不可摧毁。

 

  2、牛顿三大定律、量子力学

 

  古代的人类,不明白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不明白抛出去的东西为什么会划出一道弧线。因为他们不懂物理学。直到大神牛顿总结出三大定律,此时,宇宙万物,各就各位,而牛顿定律也有瓶颈,因为她无法解释微观世界。直到量子力学的出现,什么是量子力学?坦白讲……我也不懂,我等只需要记住,她是微观世界的牛顿定律就可以了。但是,量子力学仍不是最终极的科学……

 

  3、进化论

 

  19 世纪的地理大发现,越来越多的物种被发现。生物学,一度被认为是不可归类的。因为生物实在太多样化,太复杂,红尾翅蝇,巴西蜗牛,苔藓与磷虾,他们完全没有共同点和相似之处,也完全无法理解其脉络。这时候,出现一个人,他只用了一句话,八个字,就将地球 870 万个物种解释得清清楚楚。这人是达尔文,他说的八个字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了这条主线轴,寒带为什么没有常绿树,三文鱼为什么要迁徙,大猩猩为什么不会绝迹,这些问题就很清楚了。人类再回过头来看自然界,看得是清清楚楚,宛如公式在手,再把环境变量套上去就可以了。

 

  4、什么是底层逻辑?

 

  人类总在试图寻找出一种理论,它可以像元素周期表、牛顿定律、量子力学、进化论一样,作为其他理论的“母理论”,以此来推断出一切科学。这种“母理论”,一语道破天机,把看似杂乱无章的世界,捋得跟麻将一样顺,我们称之为“底层逻辑”。一个人懂得了底层逻辑,就可以更好的描述这个世界,发现新的规律,预测未知的轨迹。

 

  如果把人类文明粗略地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那么自然科学的底层逻辑,是物理学。他几乎是一切实用科学的基础。而社会科学的底层逻辑,则是经济学。当然,我无心做科普,更无力来宣讲物理学或者经济学,我做的毕竟只是一个动不动就停更几个月的公众号,我只是想分享一点关于底层逻辑的思考,试图让我们更好的为人、处事。

 

  5、为人

 

  人是群居动物,离不开跟别人协作。大到跟谁结婚,小到跟谁组团吃鸡,都离不开要挑选那个靠谱的人。请注意,我们是要挑“靠谱”的人,而不是“完美”的人。完美的人只存在偶像剧,现实生活中永远要把理想打个五折,也就是,现实生活的人,如果把条件放苛刻一点,几乎可以囊括为:老弱病残孕。

 

  怎么样在“老弱病残孕”中挑出靠谱的人,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行为可预测。我知道我的女/男朋友作,但我可以推断,ta在婚后还是能善待家人。我知道团队里有人视财如命,但我可以断定,ta绝不会动团队成果的心思。我知道我的合伙人好色,但我可以判断,面对竞争对手的色诱,他还是会勒紧自己的裤腰带。

 

  只要对一个人的行为有足够的预判,即便ta让事情变得糟糕,也会是在可控的范围。但问题是:怎样去预测一个人呢?刚才不是讲了“底层逻辑”吗,比如,预测物体行动轨迹的底层逻辑,是牛顿定律。那么,有没有一种“底层逻辑”,可以指引着人类下一步的行动?可能……有,我个人有不成熟的想法,用来抛砖引玉。指引人类行动的底层逻辑,包括但不限于: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名利需求论……很多时候,他们是交叉作用的。

 

  先看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这个理论认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人人都有,并且,只有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当然,现代心理研究也认为,人会在同一时间点,同时具备多项需求,只是某一项比较突出而已。有了理论,再来对症下药就很简单了。

 

  再来看名利需求论。名利需求论有以下论点:1、只针对理性的成年人;2、一个人要么在追求名,要么在追求利,要么两者都有;3、一个人的名和利的总值,在一个时间点是恒定的,也就是如果你过于追求名,就会损失利,反过来,过于追求利,就会损失名;4、名和利的总值是波动的,刚大学毕业,这个值几乎为0,随着自身的进步,这个值会增加,高峰期就会出现名利双收;5、以上,都是我编的。

 

  有了这个理论,很多现象就也可以对症下药。电视剧《走向共和》有一个桥段。户部尚书翁同龢,自称是个清流(也就是从不贪污受贿),甲午战争要打开了,李鸿章找翁同龢去拨款,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手段耍尽,翁就是不批。这时候另外一伙人,也急需户部拨款,他们也知道翁不图利,于是把翁的书法搜集、出版成书,再送给翁,翁大悦,花钱买下书法集,给那伙人拨了50万两。(后来,李鸿章的北洋舰队战败,原因之一就是缺军费)。而李鸿章作为政坛的老司机,在这里栽了跟头,实在不应该——翁同龢不图利,但贪虚名啊,你李中堂不应该从这里下手吗。

 

  我们年少的时候,觉得这个世界,要么分为好人和坏人,要么分为朋友和敌人,要么分为值得合作和不值得合作的人——这个世界哪里是这么黑白分明。当我们把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名利需求论、或者其他心理学理论,当做人际交往的底层逻辑,就会少一点埋怨,多一点宽容,就会更多的选择合作,而不是选择对抗。就像当我们手握着的牛顿定律,一个从天而降的苹果,是不会让我们感到烦忧的。

 

  6、处事

 

  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大牛货,不管办什么事,总会把事情捋的井井有条。他们有什么诀窍吗?

 

  在施工单位,有的项目经理,打着麻将喝着酒,就把事情办好了,年底吃肉更是少不了他们;而有的项目经理,平时吃苦有他的份,而年底吃肉就没他的份了。

 

  后来,我也做了几个项目的项目经理,摸索出来“两手抓”和“两次论”的管理策略。先说“两手抓”。就是一只手抓人,一只手抓事。所谓抓人,对外抓住公司领导和机关部门,要争取他们的资源和支持,还要抓甲方、监理、设计、安监质监那些爷,要争取他们的宽宏大量,对内抓团队建设,不停的画饼、兑现、再画饼、再兑现;所谓抓事,就是要抓四件事,成本、质量、安全、进度,看起来是相互制衡的四件事,但在心底,成本是摆在第一位的,项目存在的意义是盈利,如果盈利,什么都好说,如果项目亏本,以上所有付出,连狗屁都不是。

 

  再说“两次论”。就是每周应酬两次,每周跟领导面对面单独汇报两次,每周跟甲方、监理沟通两次,每周督查两次成本、质量、安全、进度,每月跟设计、质监、安监等部门沟通两次。

 

  这个“两手抓”和“两次论”,大概就是项目管理的一种底层逻辑。事实也证明,这种这种管理模式,足以让中小型项目有效运行。项目管理这件事,经历的人毕竟少,来谈一件大家都经历过的事——学习。我以前读书,总是不开窍,比如初一的数学,总是要等到初二的某一天才顿悟,初三的物理,要等到高一才顿悟,在那一瞬间,猛拍一下大腿:我擦,原来去年学的数学,就是几个公式在变来变去,去年学的物理,翻来覆去也就是几个定理。只要抓住几个主要公式,抓住几个核心定理,所有考试都通吃啊。

 

  虽然开窍晚了点,但总算找到了打蛇打七寸的感觉。而这几个公式和定理,就是整门课的“底层逻辑”。

 

  后来我当了讲师,教材拿到手,我总会在一张A4纸上,用思维导图或者列表的方式,把知识体系及其内在逻辑列出来,看到这张密密麻麻的纸,课堂重点讲什么,难点有哪些,可以衍生出哪些问题,在问题的哪里挖坑可以让学员跳得又快又好,全都做到心里有数。

 

  有时候我就想,如果我读中学的时候,就知道运用这种底层逻辑,那该有……想到这里,我的胸口就在隐隐作痛。

上一篇:用市场营销方法论来指导企业大学经营(三) 下一篇:工作中如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