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课程的内部转化之“痛“和”通“

  近年,蓬勃发展的中国培训界,基于企业的培训需求,涌现出一批新人才——企业内训师。


  他们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来自企业各个岗位的兼职内训师,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讲课是副业,是岗位经验的输出口;


  一种是在企业内培训部门或是企业大学(商学院)工作的专职内训师(培训工作人员),讲课是主业,是外部课程在企业的内化输出口;


  随着近年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都追求培训的实效,希望能够看到培训对企业绩效的真正促进。这就使得来自企业各个岗位的兼职内训师的优势一下子就被突显出来了!


  兼职内训师在企业内部所讲的课题基本都是所属岗位专业课题,所讲的内容全部来自岗位实际工作场景中的个人实践经验。只要所选的课题匹配企业的需求,基本上都能通过评估看到一定的培训效果。有些解决问题类的课题甚至能达到即学即有用,即用即有效的培训效果。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内容为王”。


  所以,企业专业类课程和兼职培训师是企业内训最重要的一个版块,也是体现企业内部的培训工作做得是否扎实的一个直接体现。


  相比之下,在企业内部培训部门或是企业大学(商学院)工作的专职内训师就面临了巨大挑战和压力。


  我们都知道,企业内的这部分专职老师,大多数讲的课题都是综合素质和管理类课题(也有些企业的专职老师主要讲产品课题,例如:保险公司),他们大多数并不是这个课题领域的内容专家。举个例子:讲《沟通技巧》的老师,自己的沟通能力也一般般,讲《管理者角色认知》的老师,自己并没有做过管理……


  既然不是内容专家,为什么却要讲这门课呢?


  我想,做过企业培训经理的人都心知肚明:很简单吗!这些课程咱们企业内还是需要的,但是,从外部请商业讲师来授课,费用太高了,所以,我们就想办法去复制呗!尊重知识版权一点的,会派内训师去花钱认证; 不尊重知识版权的,先请外部商业讲师来讲一次课,然后,讲义也有了,再偷偷录录音,就派人内化了。说得虽然难听,但却是真实存在的事实。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来讲知识产权的。我想说的是,“内化”也是需要技术的!


  就好比以下这个案例:

有效的班组沟通


  《有效的班组沟通》,一听,是个好课程啊,紧扣制造业的地气,为基层管理人员提升管理素质。但是,内容呢,却是一个换汤不换药的通用《沟通技巧》课程。试问:这样的课程能让我们基层班组长学会在班组管理过程中的沟通吗?答案当然是“NO ”!


  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从外部资源内化过来的课程,知识点貌似都有,但是却听完不知道怎么用。属于一个不接地气的“跑龙套”课程。


  如果站在学员的领导(车间主任)和学员(班组长)的角度,他们需要在这个课程中学到什么呢?


  他们会说:

  •   “在班组管理中,遇到问题向上汇报该怎么说啊!”“
  •   “下达指示该如何下达啊!”
  •   “如何表扬下属?”
  •   “辅导下属时该如何沟通呢?”


  我们会发现,他们关注的全都是实际工作场景中需要用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而我们的内训师呢!却把这些丢了!


  丢了这些关键落地点的内训课程,就如同没有灵魂的课程躯壳,开发了、培训了,但却见不到绩效的改变或促进。


  在看过N个这样的课程后,我总结出来之所以外部通用课程内化时会出现这些问题的两个原因:


  第一:缺乏接驳意识。


  很多内训师没有接驳应用场景的意识。觉得外部通用类课程中的一些知识和方法论很好,就单纯的以为可以帮助到企业内部的员工。


  我曾问过很多内训师,转化外部课程时的课程开发步骤,发现他们在需求调研这块很多是压根不做的,或者是只是调研课题需求而不调查内容需求的。


  第二:缺乏对内部学员的访谈和观察能力。


  很多专职内训师并非业务出身,所以,很多人并不知道对于所授课题,学员会面临什么相关的工作场景,需要学习哪些相关知识和技能。但是,同时,他们又不知道该如何去有效访谈相关人员,以弥补自己不懂业务的缺陷。所以,导致,课程内化开发出来后,貌似很高大上,方法论一套又一套,却不实用。


  写在这里,我特别想提到我认识的一位圈内好友:原柒牌大学的校长,现德诚大学校长——庄进城老师。


  他真的是我所见到的为数不多的接地气的一位校长兼内部讲师。庄老师一直坚持用咨询的方式做企业内部培训。做一行吃透一行!他在柒牌集团时,曾经深入一线,为柒牌打造《1=N+1+1》学习项目,提炼出了柒牌特色的“1=N+1+1”公式、“135原则”“1289”工作法,也因此获16年“中国最佳学习项目设计奖”。现在他又在德诚集团做德诚特色的中层管理培训项目《创造高效能组织/团队》,再次获得2018年度 “中国最佳人才发展企业奖”等多个奖项。


  庄校长在企业大学培训的成功主要抓的就是两个:

  •   一是紧跟企业战略,
  •   二是紧扣促进绩效的业务需求和工作场景。

 


  我想,这是一名企业内部培训专职岗的老师最需具备的工作指导思想。也是外部课程企业内部转化最需要掌握的核心技术。唯有这个着力点找准了,才算是打通了外部课程内部转化的通路。

上一篇:内训师队伍建设和培训管理工作的最佳关系是什么? 下一篇:当“在岗培训”遇上“结构化”:释放工作环境中员工的专业能力!